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
    le  shan  shi cao tang gao  ji zhong xue

提升学习力: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解决方案

发表时间:2019-04-18 16:02

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佚名

  现在的世界确实有点乱,最乱的还不是军事上的侵略与反侵略较量;也不是经济上的市场取向和计划取向争夺;更不是文化上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碰撞;而是教育上的改革与创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宣布改革成功;世界上有许多教育改革的经验,但是,管用的可以复制的不多。教育理念新颖前瞻,似乎足以指导教育的彻底变革;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五彩缤纷;教育手段快速更新,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但是,似乎只见改革,不见发展。也许,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切中肯綮。

   一个遗忘之角:学生学习力的研究

   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关注的永恒主题。而大家却把教育研究、教育改革的目标集中在了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方法,中国教育也是这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信息化工程浩大。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人机比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远程教育的尝试运作,等等,中国花了很多非常紧缺的教育经费,花了很多总量有限的教师精力,也拿出了很多的课件和经验,但是,今天我们发现,教育信息技术还没有引起教育的革命,教育信息化还没有带动教育现代化,我们正在低水平使用高新技术,我们正在教育信息化的路上绕圈子,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打开教育信息化通向教育现代化的大门的金钥匙。

   上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正式亮相。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指引下,我们开始着重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站在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高度设计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本着让学生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我们沿着勇于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遇上了一个强硬的敌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明确的顺乎民意的教育目标——应试升学,应试教育有可以操作并习以为常的教育方法——有效训练,应试教育有有效的具有客观性的评价手段——中考高考,而素质教育目标还有不同意见,手段尚在探索之中,评价更是雾里看花,难怪有人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步履艰难,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循序渐进的路径。

   新世纪到来,课程改革则风起云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寄托在课程改革的身上。19世纪末的西欧新教育运动就试图通过课程的改革促进教育的革命,但是,最终不了了之;20世纪上半叶,美国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也想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全新课程,但是,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对他的教育作了间接的否定;70年代美国的布鲁纳领衔的课程改革也是轰轰烈烈,至今最为成功的只是还在加州实验的课程标准的研究;台湾经过10年的论证和实验,1992年开始进行全台课程改革,试图把技术主义的教育改成进步主义的教育,但是,台湾发展研究院的梅可望院长一言以蔽之:十年课改,一事无成。我国课程改革实验始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在黑暗中摸索,似乎还没有找到登堂入室的台阶。课程改革要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可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理想的目标的实现仍然不容乐观。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南京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虔诚的崇拜者和忠实的执行者。一直以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探索素质教育的经验。每年一次的全市教育系统负责干部会议的工作报告见证了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不移,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南京教育发展的明确的方向、清晰的脉络和坚实的脚印。

   教育质量,一直是南京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南京市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却又始终没有找到当前素质教育的最佳解决方案。当前的基础教育,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应试升学。全面发展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应试升学是为了孩子的现在、家庭的现实。有没有一个两全的方案?于是,南京市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学习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而学习力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能力。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则往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目标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方法的改革、手段的改革,恰恰淡忘了学生的学习力的研究和提升。

   一个难解之题: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最初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领域的一个概念。学习力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愿景的认识和支持,二是对支持学习的领导,三是建构实验性的组织文化,四是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五是具有合作的团队精神。组织学习力对组织的决策、对知识密集性创新的同化和利用、对应对变革和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知识密集型企业,组织学习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标志。

   “学习力被引入教育还是近期的事,因为还没有找到准确定义,更缺乏机理的研究和提升的方案,所以,我们还是集合众多论述,结合我们研究的实际,试图界定学习力。我们认为,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

   1.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学习的动机和需要的问题。取决于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取决于学习的需要,因此,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需要,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学习的动力着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问题。当学习的方法正确,策略有效,并且能够准确、熟练地和有效使用,学习的能力也就产生了。而且,学习力,应该具有关键性和时代性。学习力应该是一种关键能力,即不需要再学习的能力。同时,学习力还应该是一种符合现代学习特点的能力。学习力力、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转化力以及基础知识等。学习的能力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

   3.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毅力主要是指行为强度和持久性问题。尽管学习的毅力与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它和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于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意志、耐力、勇气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可以知难而进,偏行虎山,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学习的毅力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创造力。学习的创造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改造、运用与创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接受,不是简单的模仿,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也不只是积极的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纠正和改造旧有知识;而是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的创造力解决创新学习的问题。

   学习力具有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四个要素。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要素都决定着学生学习力的水平。学生学习力偏低,有可能尚未起步,缺乏学习的动机,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行为没有开始,尽管他有可能安静地坐在课堂上。有可能缺乏方法,不会学习,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陪着另一部分学生读书。也有可能是缺乏毅力,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甚至失却信心。更多的问题在于缺失学习的创造力,没有融会贯通,知识处于零散状态,还是无用的知识;不会举一反三,知识还是死知识,不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不会创造,不能根据已知推导未知;不能创新,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我们的学生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我们的学习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